前言:
现在的液晶电视或液晶显示器都已经进入了16:9世代,很多厂商在宣传产品时总是以电影为卖点大肆宣传自己的16:9产品,但16:9是否是正统的电影比例很多网友或许并不清楚。事实上16:9并非电影的原生比例,我们看到的点对点16:9片源都是经过后期处理也就是修剪过的片子,在画面内容上有一定的丢失,而真正没有修剪过画面的16:9片源还是有黑边的。
对于喜爱原汁原味电影的电影爱好者来说,有黑边的16:9片源更适合体验完整画面的电影。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电影银幕比例的基本知识。以下内容部分为网上搜集整理。
早期电影的银幕比例为1.33:1(4:3)
在电影刚刚出现的年代,所有电影的画面大小形状都是差不多的。我们一般把画面宽度和高度的比例称为长宽比(Aspect Ratio,也称为纵横比或者就叫做画面比例)。从19世纪末期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几乎所有电影的画面比例都是标准的1.33:1(准确地说是1.37:1,但作为标准来说统称为1.33:1)。也就是说,电影画面的宽度是高度的1.33倍,这种比例有时也表达为4:3,就是说宽度为4个单位,高度为3个单位。
1.33:1(4:3)
这种画面比例后来被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所接受,称为学院标准(Academy Standard)。
电视的普及促使宽银幕电影出现
20世纪50年代,刚刚诞生的电视行业面临着采用何种屏幕比例作为电视标准的问题。为了方便把电影搬上电视屏幕,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NTSC)最后决定采用学院标准作为电视的标准比例,这也就是4:3电视画面比例的由来。这个比例一直到今天仍是电视的主导标准。
随着电影通过电视屏幕迅速进入家庭,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发现电影院里的观众开始大量流失。为了让观众重新回到电影院,他们想出了新主意:立体电影和宽银幕电影。这两种电影的试验实际上从20年代就开始了,但直到50年代才受到真正的重视。当然立体电影并未真正的成为大众消费的主流,宽银幕却一直传承下来。
变形宽银幕电影是指用变形球面镜头拍摄,把图象在水平方向挤压,使得画面能适合于1.37:1的胶片,如果对着光源直接看电影胶片的话,圆体看起来就会象又瘦又长的椭圆型。当播放影片时,就用带有变形镜头的电影播放设备,利用光学原理重新把图象拉宽放映,使图象回到原来的纵横比。其他画面比例还有1.66:1和2.20:1(70毫米胶片)等,但我们的介绍集中于1.85:1和2.35:1就行了。
实际上也有一些相反的情况:你在4:3的电视上能看到比宽银幕电影更多的内容。这是因为有些导演(包括詹姆斯·卡梅伦)会使用超级35毫米摄影机来拍电影,这样得到的原始胶片就是4:3的,在电影院里用宽银幕格式放映的时候实际上是裁取了4:3画面的中间一块。请看下面的例子。
《空军一号》电影宽屏版
《空军一号》满屏版
这两个画面分别来自哥伦比亚三星的《空军一号》宽屏版和满屏版。导演沃尔夫冈·皮特森就采用了超级35毫米摄影机来拍这部电影。电影在电影院中放映的时候是用的2.35:1的比例,但这并不是全部的原始画面,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等到制作DVD的时候使用的是原始胶片,这样我们就看到了比电影院中更多的东西。画面中的白框显示了2.35:1的画面所裁切的部分。
目前来说采用4:3银幕比例的电影已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现在主流的电影以2.35:1居多。那么我们过去在电视上看的4:3片源以及近些年主流的16:9片源是怎样来的呢?在下文中笔者将为大家一一解答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