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视频资讯 > 视频理论文库 > DV拍摄和电影的景深探索

DV拍摄和电影的景深探索

2009-11-16   未知 / admin 点击: 标签:DV 电影 景深
  

  喜欢看DVD的朋友们,有没有注意到近几年有一个非常漂亮的电影片头经常出现在各个知名电影的前面,这就是2004年由NBC控股的新的制片公司FOCUS features。这段片头五彩斑斓,非常漂亮。每当我看到这个片头的时候,脑子里马上会反映这样一个情景:一堆摄影发烧友,也就是所谓的“老鸟”挤做一团热烈讨论一个词:景深。
  
  按说咱们这次要聊的主题是景深,表面上看和这个FOCUS(焦点)不大贴边,但我还是习惯性的在第一时间把景深和焦点联系起来,真是挥之不去,因为如果你想看到最直观的“景深”示例,直接看这个片头就可以了,它可以说是景深的完美示例,毕竟是电脑做的焦点清晰,焦点外虚化硬朗,色彩足够饱和……
  
  景深,定义上就是指镜头前的景物沿着镜头轴线的方向能获得清晰图像的物体距离范围。这个概念听起来很绕,但实际上非常容易理解。我举个例子,抬起你的一只手,伸出一个手指,把它放在离眼睛5-10厘米的地方,你仔细盯着手指看,这时你会发现远处的物体都是模糊的,而如果你再想盯着远处的物体,这时手指又会虚成一片。这样,你能看清楚东西的距离范围,就是景深了(也就是景象的深度)。而且,景深总是会有一定范围,它不可能做到镜头前所有的景物都清晰。
  
  景深的成因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做另外一个小实验。转身去找张A4纸,再找来一根绣花针,用针尖在纸上点一个尽量小的洞,越小越好。然后把纸上的小孔放到眼睛前,透过小洞再去看近处的手指和远处的物体,发现什么了?是不是手指头上的纹路和远处的桌椅板凳都清楚了?
  这个例子,可以直接帮助理解景深的不同样子。前一次,是景深非常“浅”的例子,后一个,当然是景深巨大的例子。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区别呢?
  让我们先简单看看中学学习的光学成像图:
  
  远处的一个光点,设定它为镜头的焦点,光线通过镜头后,在胶片上肯定会形成一个非常锐利的光点。
  
  而如果在远处,有另外一个光点,它到镜头的距离和第一个光点不同,此时它在底片上形成的“光点”就会扩大为一个虚化的光斑,所以离焦点越远的光点虚化得越厉害。
  
  景深的影响因素
  
  那么由上面的结论,我们就可以推出几种影响景深的因素:
  镜头的孔径
  现在市面上常见的DV设备,价格从低到高品种繁多,想要判断它们的好坏其实很容易。好的摄像机,一般镜头都很粗,这种从外形看质量的方法很直接,镜头粗的摄像机可以把光圈开得很大,可以制造比较浅的景深,画面的可造空间也越大。
  长焦
  对于DV这种成像元件本身就很小的摄像机来说,其实最有效制造浅景深的方法就是使用长的焦距。而且,由于DV的感光元件面积小,镜头的物理焦距还要乘以一个系数(比如Canon H1摄像机,它的镜头换算系数是7.7,也就是说,本来是108mm的镜头,接上就是778mm,这可是相当长了),因此用长焦来制造浅景深真是非常顺手。
  物距
  指的是被摄体离镜头的距离,物距越近,景深就越浅;物距越远景深当然也越大。这个原理就像一开始说的手指放在眼前一样,如果你把手指往远处移动,你就会发现眼睛的“景深”变大了。
  
  摄像机的感光元件大小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CCD和CMOS的大小。如果成像元件全部的面积特别小,那么光点虚化的余地就会变得非常小;反之,成像面积特别大,那么焦距稍微有一点偏离,光斑的虚化就会非常明显,因此图像的景深和成像元件的面积大小密不可分。成像的元件面积越大,景深越容易变得非常浅,反过来也一样。
  
  DV与胶片
  
  我们都知道,电影的摄影机,实际上使用的是35mm的胶片(大小和一张邮票差不多,更有甚者,比如星球大战,甚至是2张邮票那么大的胶片);而我们的家用DV,使用CCD或者CMOS作为感光元件,面积只相当于一个米粒大小,有时甚至更小。想象一下邮票和米粒的面积差了多少,就知道我们上面说的感光元件大小对景深的影响了。
  景深聊到这里,回头再来看看文章开头,Focus的那个片头,是不是觉得很像手指直接在眼前的感觉?没错,那就是我们常见的胶片电影的浅景深。接下来,再翻出来自己用家用DV拍摄的旅游纪念磁带,看看里面的画面,近处远处都很清楚,是不是很像透过小孔看(实际上,这就是人为制造了一个很小的成像器,把图像都缩小控制在了针尖大小的面积上)的感觉?这就是今后我们再拍各种不同景深的镜头时参考的感觉了。
  那么,身边经常会有朋友问到,DV的拍摄怎么才能出来“电影感”呢?说白了,就是怎么才能搞得像胶片的而不是数字的,对于这个问题,学问可太大了,而且不停的有前人在为之努力,新的成果也越来越多,但多数还停留在调整鲜艳的色彩上(有时甚至是模仿变了色的过期胶片)。我个人认为最大限度的利用不同景深,才是最有效模拟电影效果的手法。
  比如各种影片中最常见的“对话正反打”段落,如果是电影,一般就会是景深比较浅的画面,而如果是电视或DV,多数就是两个人都清晰的对着剪接。这时候我们不妨把摄像机放远,用长焦来拍摄人物的特写,如果摄像机好一点的话再把光圈尽量开大,这样做就很容易出浅景深了。而且这样做还可以把人物与背景杂乱的东西分开,画面更纯粹。
  电影《老男孩》里,男主角被催眠时,镜头利用浅景深模仿主观视角,就像我们控制眼球一样控制摄像机,非常真实。另外,那种脑袋混混沉沉的感觉,也经常被这样利用来表现人物的苏醒或昏迷,可以说是一个“昏迷”标准镜头了。

    顶一下
    (1)
    33.3%
    踩一下
    (2)
    66.7%
    精彩推荐